一条滨江路的变迁,演绎着一座城的绿化史
发表时间:2017-03-13 | 来源:泸州文明网
城市绿化是城市生命力的外在表现之一,泸州从2006年开始踏上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之路,到2014年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成功,经历了八年的风雨洗礼。然而,作为泸州人最喜欢的游乐处所,滨江路在过去却长期被人诟病。
1999年,中国人居环境奖办公室给予泸州滨江路“差评”
曾在滨江路任环卫工人的陈德铭回忆,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滨江路就像是一个被污水和垃圾堆盘杂着的巨大回收站。“从火柴厂一直到铜码头,沿着河坝全部是污水沟,河滩上都是垃圾堆。”陈德铭的记忆里,那时的滨江路几乎没有成型的绿化,只有蔓延在河堤夹缝间的杂草,和棚户区的住户自己开垦出来的野菜地。
在1999年,中国人居环境奖办公室出具的《四川省泸州市滨江路综合整治工程调查报告》中,对于滨江路环境的描述是:长、沱两江沿岸泸州段多为地质不良地带,山体滑坡时有发生,沿江河滩长28.45公里,棚户密集,垃圾成堆,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人居条件差。每到汛期,低洼地带的棚户饱受洪灾之苦,不仅影响了人民的安居乐业,也严重制约了城市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发展。
多次提档升级,滨江路已成为城市绿化长廊
针对“差评”,泸州市开始对滨江路进行整体改造,从2000年增设园林小品,到2006年开始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再次提档升级。如今的滨江路已然成为一个兼具休闲、娱乐、文化为一体的城市绿化长廊。
在2014年2月,泸州召开的国家园林城市实地考查交流座谈会上,时任国家住建部监察局副局级监察员张永坤对泸州市滨江路的改造工程给予了高度赞扬。他说,泸州市滨江路改造工程充分利用了原有的地理风貌,就地取材,同时赋予了这条绿色长廊独特的历史文化。
“沿河垂柳是泸州市滨江路独有的特色,也是泸州人对这条景观河廊的回忆。在构景上,需要对这段记忆进行保留。”中国园林大师李寿仁说道,他在打造滨江路景观时始终以 “经济、实用、美观、生态”这八字目标为核心。
“低调奢华有内涵”并不是一句戏言,在泸州市滨江路的构景里,用低调却独有泸州内涵的布景来彰显奢华感,就是李寿仁和他的团队致力在做的事情。“单碗广场体现了泸州千百年来的酒文化,东门口城楼则融汇了泸州的码头文化以及古都文明。这些都是泸州独有的特质,其间穿插江南水乡的园林景观,这就是泸州滨江路的山水风情。”
新滨江路上,一年四季都有可看的景色
据了解,泸州市在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期间以“旧城区见缝插绿、新城区景观建绿、城郊结合部生态造林” 为重心,对滨江路进行全面升级改造,提高山水园林城市江岸的亲水性和功能性。建成区河道总长 9 万多米,90%以上都是自然化岸线。滨道河道绿化带长度 8 万余米,河道绿化普及率为86.67%。
“改建后的滨江路环境比以前好多了。”漫步在这条河边的绿色长廊里,游立不禁点头。散乱在路边的小贩早已不见,肆意停靠的车辆如今都安顿在了“飞机坝”停车场里。放眼望去,是满眼绿意。“以前滨江路上就只有柳树,看起来有些单调。现在栾树、香樟、桃树都有,一年四季都有可以看的景色。”
“滨江路树种的种植经过了诸多方面的考虑。在保证四季皆有景的同时,也要具有实用性。所以我们选择栽种的灌木和乔木都具有很强的灰尘吸附能力和空气净化能力。”泸州市风景园林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滨江路的景观树不仅仅能为游人提供美丽的景致,也能在盛夏时节起到遮阴的作用。(川江都市报记者 孙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