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明网地方文明网站群热线电话:0830-3118279

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特别报道:长征路上泸州人

发表时间:2016-10-24 | 来源:泸州文明网

  1935年1月15日-17日,红军在贵州遵义会议上,甩掉了“共产国际代表”李德和博古的拐杖,开始走独立自主的中国道路,并选定了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军事指挥权,挽救了党和红军。红军四渡赤水,三进古蔺,在古蔺境内转战54天,途经太平、二郎、大村、石宝、龙山、白沙、观文、黄荆等60多个场镇,留下了很多感人的故事。

  追寻红军求加入 从学生成为战士

  2005年10月,中共泸州市委宣传部曾出版《中央红军长征四渡赤水:泸州文集》,在这本文集里,有王星一篇回忆当时投笔从军的文章。据当时和王星联系的《川江都市报》(原《泸州晚报》)记者陈锡烈回忆,当时与王星约稿后,对方很快寄来了回忆文章,文中清晰再现了他当年投笔从军的情景。

王星,1914年出生于四川省古蔺县大村区自强乡,1935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历任班、连、营、团、师长等职务,新中国成立后任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

于2009年10月2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在工农红军过境期间,红军的纪律严明,对老百姓秋毫无犯,是古蔺人民从未见过的。这加深了古蔺民众对红军的热爱,赞扬他们是人民的子弟兵,从而出现了古蔺人民踊跃参加红军的热潮。据不完全统计,古蔺县有800多人参加了红军。时年21岁的王星,也正是这时加入了工农红军。

  王星的回忆录中写道,1934年,他考进了古蔺县城中学,在学期快要结束时,县城里传来了红军要进入川东南的消息,学校要求大家赶紧离校。但此时的王星已经受到小学教师、共产党员邓伯明(又名丁伯夫)的影响,觉得红军的到来未必是件坏事,自己特别希望能亲眼见到红军。

  春节过后,土城方向的枪炮声响起,王星明白,红军离他们不远了。这时,邓教员来到王星家,向他介绍了红军当时的一些情况,并邀请王星:“加入红军,到苏维埃政府里工作。”

  早就盼望当红军的王星,约上几个同伴,沿着石屏乡去找红军。见到红军后,王星的第一感觉是:天下竟有这样的军队,这般团结友爱,亲如一家。这让王星加入红军的念想更加坚定。

  回家后,王星和哥哥商量之后,哥哥非常支持。第二天一早,王星便背着行李出发了。找到了前一天接待自己的红军战士后,王星才知道,自己加入了一军团一师政治部宣传队。

  加入红军后的第二天,部队就出发了。此时已经身在红军队伍中的王星发现,整支红军队伍,前后望不到头,战士们个个士气高涨。

  就在当天,王星所在的部队赶到了太平渡,在蒙蒙细雨和漆黑的夜色中,红军部队通过浮桥,离开四川,向贵州行进。王星也从一名中学生,开始成长为一名红军战士,踏上了长征之路。

  单衣赤脚过雪山 走累了也不能停

  贾若瑜的祖父和父亲都是当地有名的中医,母亲虽在他幼年时不幸早逝,但儿时的贾若瑜还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1927 年大革命失败后,一批中共党员回到合江开展工作,贾若瑜在舅父段雪笙、表兄梁业广、表亲金云程等人的影响下,开始接受党的启蒙教育。

贾若瑜,1915年6月20日生于四川省合江县二里乡。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5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新中国成立后,曾作为首任馆长筹建军事博物馆,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2016年8月13日逝世,享年102岁。

  1935年8月,贾若瑜把一个完整的国民党机枪连带到了红二、红六军团,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随后跟着红六军团开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在长征过程中,贾若瑜经历了不少事情,个中艰险,难以为外人道。而红六军团通过藏区的经历,令他念念不忘。

  1936 年4 月底的云南,金沙江畔,春的气息令人陶醉。由于行军时间紧迫,红军依旧穿着单薄的衣裳,赤脚穿着草鞋爬雪山,向藏区挺进。

  1936 年5 月1日,贾若瑜所在的红六军团紧随红二军团之后,开始翻越哈巴雪山。“在雪山上行军,走累了不能停歇,更不能坐下,只要坐下休息,可能会随之倒下,永远站不起来。因此,不论多么累,多么艰难,都要不停地迈开脚步向前走,只要有一口气就要前进!特别是背着行军锅爬雪山的同志,一旦遇到狂风,就连人带锅一起被刮走,活活地埋葬在茫茫雪海之中……”贾若瑜记得,到中甸县城后,红军总部张贴出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湘鄂川黔滇康分会布告》,布告说明红军是“扶助番民解除番民痛苦,兴番灭蒋,为番民某利益”的军队,让当地的藏族同胞知道了红军路过此地的目的。

  红军路过买烤饼 按市价付现钱

  在太平古镇上,车盛寅老人的家非常好找。只要沿着古渡口的石板路,很快就能看到一块写有“红色见证”的牌子。大多数时间,车盛寅老人都是坐在门前,为过往的人们讲述他知道的红军故事。

车盛寅。

  车盛寅老人今年91岁,当年红军长征驻扎太平古镇时,他才9岁,在镇上的小学念三年级。当时,他们一家靠着卖烤饼营生。

  车盛寅回忆说,当听说红军要来时,镇上有一些抹黑红军的传言,老百姓们将信将疑。“我记得红军进镇子是从上午开始,一直到下午,我就坐在门前看着。他们穿得烂,衣服也不厚,有的穿着草鞋,有的连鞋都没穿,但精神面貌很好。他们有三批人在我家门前坐着休息,看到我家货柜里的烤饼,但没有一个人站起来拿。”车盛寅说,直到下午两点多,才有两个红军过来买烤饼。

  红军买烤饼时,车盛寅就站在父亲旁边。“我父亲告诉他,饼子有一毛钱一个的,有两毛钱一个的。他们买了两个,拿的是苏维埃的票子,买完后告诉父亲,说这个票子是红军苏维埃用的,让父亲赶紧到镇上红军银行去兑换当地能用的钱。”

  买烤饼的红军走后,父亲赶紧让车盛寅去红军银行看看,这苏维埃票子到底能不能兑钱。车盛寅还记得,自己从红军银行里兑出来了4个白银毫子,上面有着“光绪元宝”的字样。父亲看到这4个毫子后,心里踏实了。

  “当时父亲很激动,说红军没有传言中那么坏,红军不抢东西,买东西付钱,还怕票子兑不了钱,提醒我们赶紧去兑换。”车盛寅开始对红军充满好感。此后,他参加了中共地下党组织,解放后为古蔺的建设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现在的车盛寅,每天最快乐的事就是给过往的人们讲述红军长征的故事。他说,他要把自己的亲眼所见,亲身的经历,向前来太平古镇参观的人口传,让他们了解更多红军的长征精神,知道今天的幸福真是来之不易。

  红军后代

  父亲养伤装哑巴 学了一口古蔺话

  古蔺县太平镇镇上的老老少少,都习惯叫他“胡街长”,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名字,但大家对他的身世都很清楚,知道他是红军的后代,知道他的父亲是太平镇解放后的第一任街长,而他也是太平镇上知道红军故事最多的人。

  “胡街长”全名胡敬华,今年70岁,2010年退休时是太平镇的街长(社区主任)。他的父亲叫胡荣清,祖籍江西,曾是机枪手,一渡赤水时在青杠坡战斗时负伤。之后,四渡赤水大部队离开,他留在了太平镇养伤。

  当时部队给胡荣清留下了三块银元,他也打算养好了伤再去找部队。胡敬华说,红军走后,土匪又回到镇子抓人,地下党担心父亲在老乡家养伤不安全,就把他转移到了更为偏僻的李家寨养伤。

  当时在古蔺一带,养伤的红军不少,大多都是外地口音,地下党和当地老百姓为了掩护他们费尽了心思,同时也想尽办法为他们治病疗伤,把家里最好的东西给他们吃。当时和胡荣清一起留在太平镇养伤的有5个人,都是江西籍的。

  “父亲是腿骨受伤,伤很重,一直住在老乡家里。可土匪还是偶尔会来,他要是开口说江西话肯定会被杀,所以老乡们让他装哑巴,一边照顾他,一边暗地里教他说古蔺话。”胡敬华说,父亲就这样在老乡家一住就是三年。三年后,在地下党的安排下,才再次回到太平。

  此时的胡荣清会说一口古蔺话,和当地的老百姓也很熟,他也一直和古蔺地下党保持着联系,决定留在太平镇。胡敬华说:“父亲在这里安了家,对镇上的人很好,总是想办法帮助别人。街上有个叫张明德的,当时十一二岁,可因为家里穷没穿裤子,父亲赶紧回家拿了一条裤子送给他。后来好多年后,张明德都还记得这事。”

  古蔺解放后,胡荣清担任了太平镇第一任街长,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街长”这个称呼被传了下来。“父亲是江西人,在太平镇当了第一任街长,我是红军后代,我也当了17年街长。我见证了太平这些年的发展和变化,我想父亲如果能看到,他一定会很高兴,那些曾经从这里经过的红军将士也会很欣慰。”(感谢中国工农红军四渡赤水太平渡陈列馆对稿件提供帮助)

责任编辑:编辑